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

要瞭解木材,實際接觸木材是最佳捷徑

有用之木為材,無用之木為柴,良木難得,如何取得最佳的材料來製作木作,是門很大的學問。
樹木的生長因立地條件不同,日照程度也各異;一般而言,日照充足地區樹木生長的速度快,年輪較寬,反之則年輪較密,所以從年輪的寬窄可看出氣候的變化,因此樹木可以說是最佳的「氣候記錄器」。
木材的性質取決於氣乾比重(重量)、收縮率、強度(曲度、壓縮、剪斷)、而久性與耐磨耗性基本要素,再加上木紋顏色、樹皮形狀等條件。其中最重要的項目就是氣乾比重。數字代表在含水率15%時的比重,數值愈高表示木材愈重,纖維間隙愈小。
含水率是指木材所含水分的重量與木材乾重的比值。假使一塊5公斤重的木材,把它烘乾到絕對乾燥的狀態後,得到的重量是4.5公斤,(意指乾重為4.5公斤),所含水分的重量為5-4.5=0.5公斤,則成水率為11%(0.5/4.5%100%=11%)
樹木的成長速度由年輪的寬窄來判斷。而年輪的寬窄也可作為木材的加工性以及製成產品好壞的判斷指標。木材業者判斷木材的好壞與否,也是從中心部分的年輪是否密集聚在一起來決定的。若年輪密集的話,製成產品後較不易產生表面有結塊痕或是裂痕等缺點。但是,在闊葉林樹種中,若單以年輪的密集度來判斷,木材的好壞,並不是十分恰當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